日前市场上经营的翡翠,按真假来划分,主要分为a、b、c、b+c货:
a货
为纯天然翡翠,只经过雕刻打磨,没有经过任何化学处理,没有经过高热、高压等人工伪作,是天然色泽,未经染色或电色,人称“正色”或“真色”。
肉眼观察质地细腻,颜色柔和,石纹明显;轻微撞击,声音清脆悦耳;手掂有沉重感,明显区别于其它石质。
其特征为:密度应在3.32-3.34g/cm3之间,折射率应为1.66,显玻璃光泽,放大观察呈纤维交织结构,紫外灯下不起荧光。
鉴定证书标明:“翡翠”或“天然翡翠”。
b货
将品质差、有脏点的翡翠用强酸浸泡、腐蚀,破坏玉石的分子结构,去掉“脏”和“绵”,增加透明度,再用高压将环氧树脂或替代充填物注入因强酸腐蚀而产生的微裂隙中,起到充填、固结裂隙、增加透明度作用。
轻微撞击,声音发闷,没有a货的清脆声。
b货初看颜色不错,但仔细观察,颜色发呆发邪,灯下观察,色泽透明度减弱。
由于强酸对翡翠原有品质的破坏,b货在两三年内会逐渐失去光泽,出现裂纹,长期佩戴对人体有害。
鉴定证书标明:“翡翠(处理)”。
c货
完全人工注色。
颜色不正,发邪。仔细观察,颜色不是自然地存在于硬玉的内部,而是充填在矿物的裂隙中,呈现网状分布,没有色根。
用查尔斯滤镜观察,绿色变红或无色。用强力褪字灵擦拭,表面颜色能够去掉或变为褐色。因注入染色剂,长期佩戴不利于健康。
鉴定证书标明:“翡翠(处理)”。
b+c货
用强酸浸泡、腐蚀后,在注入充填物的同时,还加入颜色,即同时做了b货处理与c货处理。
鉴定证书标明:“翡翠(处理)”。